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沧州市安全生产举报和奖励办法(试行)

发布日期:2023-11-02   来源:

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沧州市安全生产举报和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

沧州渤海新区管委会、黄骅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沧州开发区、沧州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沧州市安全生产举报和奖励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沧州市安全生产举报和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坚决纠正、改正、制止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为,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河北省安全生产举报和奖励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沧州市辖区内各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或存在的事故隐患及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以下统称举报事项)的举报、核查和奖励事项。
第三条  安全生产举报和奖励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理、谁奖励”的原则,各地根据职责权限和管辖层级受理举报事项。
第四条 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以下统称举报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举报相关行业领域的生产安全事故或存在的事故隐患及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所监管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章  举报办理程序
第五条举报人可以通过“12345”热线电话、安全生产举报系统、部门网站、部门举报电话、举报二维码、电子邮件、书信、来访等多种方式进行举报。
第六条 各级有关部门应公布安全生产举报电话、网上举报电子信箱及通信地址。
第七条举报人可以实名或匿名举报。实名举报应提供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匿名举报可以提供可准确辨识本人身份的相关信息(联系方式、电话录音等),用于发放奖金。
第八条 举报人举报的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应当属于生产经营单位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没有发现,或者虽然发现但未依法依规处理,经核查属实的,给予举报人奖励,奖励标准按照《沧州市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标准》。
第九条 举报人应当提供有效的证据线索,明确举报对象、举报事项以及违法违规事实,可以提供照片、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有关部门可以不予受理并及时告知举报人:
(一)举报人未提供有效证据线索,无明确的举报对象、举报事项以及未说明违法违规基本事实的。
(二)举报事项已办结或正在办理中,举报人重复举报或多部门举报且未提出新的有效证据线索的。
(三)生产经营单位自查发现或内部举报的事故隐患,已建立整改台账并对外公示,且正在整改中或已整改完毕的。
(四)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人员以及执法、督导检查中聘请的专家或其他有关人员举报的,或授意他人举报的。
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举报事项,接到举报的单位应告知举报人向有权处理部门举报,或者将举报材料移送有权处理的部门核查处理,并告知举报人,无法与举报人取得联系的除外。
第十条 不涉及人员死亡的举报事项,由事故发生地县(市、区)有关部门组织成立核查组进行核查。
涉及人员死亡的举报事项,根据举报反映的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等级,由受理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通知下级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组织核查。其中,举报反映的事项为一般事故的,由属地县级人民政府成立核查组进行核查;举报反映的事项为较大及以上事故的,由属地市级人民政府成立核查组进行核查;上级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核查由下级人民政府负责核查的事故。经核查属实的谎报瞒报事故,应依法进行事故调查和统计,并依法从重处罚。
核查结束后,核查组应形成核查报告并在报告上签名。
第十一条  有关部门受理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核查处理举报事项。一般事故隐患、违法行为的举报件,应在7日内办结。事故类举报,应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上级部门交办的举报,应报请上级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核查处理时间,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举报人延期理由。
受理及核查工作应全程留痕、闭环管理,相关资料应妥善保管,核查组对核查结果负责。核查结束后由受理举报的部门向实名举报人反馈核查结果。
第三章  举报奖励流程
第十二条  各级政府应将举报奖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市有关部门发放奖金通过部门预算统筹解决。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举报奖金申报和发放的管理,并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
第十三条  对符合奖励条件的举报人,奖金发放单位应通知举报人在60日内,提供辨识身份的材料领取奖金。如举报人本人不方便现场领取,可以告知举报人通过本人有效银行账户收取奖金。
无法通知符合奖励条件的举报人,奖金发放单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逾期未领取奖金者,视为放弃领奖权利;举报人能够说明理由的,奖金发放单位可以适当延长领取时间,延长时间不超过60日。
第十四条 同一举报事项,不重复奖励。多人联名举报同一事项的,由实名举报的第一署名人持本人有效身份证明文件领取奖金。
第四章  责任义务
第十五条  举报人应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故意制造举报事项,不得诬告、陷害他人或企业,否则依法追究举报人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六条  举报人不得通过违法行为或者危险方式收集或制造有关证据。举报人违法收集证据的,或在违法收集证据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其他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七条 参与举报办理的工作人员,必须严密保护举报人的有关信息,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举报人身份、举报内容和奖励等情况。
第十八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的人员以及执法和督导检查中聘请的专家或其他有关人员,本人或授意他人举报的,不适用本办法奖励规定。一经发现将追回奖金,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五章  宣传培训
第十九条 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加大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政务新媒体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举报宣传,提高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政策的公众知晓率。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国家、省、市有关安全生产举报奖励的办法和奖励标准,列入新上岗从业人员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和其他从业人员每年再培训的必修课,培训时间不少于2学时。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内部举报奖励制度,设立举报奖金,在作业场所醒目位置设立内部举报奖励公示牌,鼓励单位员工积极向本单位举报作业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形成安全生产共抓共治的良好氛围。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作业场所醒目位置设立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公告牌,列明各级各有关部门举报受理渠道和有关政策文件。
第二十三条  各级有关部门应将安全生产举报培训情况、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举报奖励制度、内部举报奖励公示牌、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公告牌纳入督导检查或执法检查内容,对生产经营单位未开展举报奖励相关内容培训或培训不到位的、制度不落实的,应督促整改到位并依法处理。
第六章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沧州市应急管理局、沧州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财政局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五条  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原沧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沧州市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举报奖励办法〉的通知》(沧安〔2018〕29号)同时废止。
附件:沧州市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标准(2023版)

附件
沧州市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标准(2023版)
一、生产安全事故举报奖励标准
举报瞒报谎报事故的,按照最终确认的事故等级和查实举报的瞒报谎报死亡人数给予奖励。其中:一般事故按每查实瞒报谎报1人奖励3万元计算;较大事故按每查实瞒报谎报1人奖励4万元计算;重大事故按每查实瞒报谎报1人奖励5万元计算;特别重大事故按每查实瞒报谎报1人奖励6万元计算。被举报的事故属于本办法实施前发生的,最高奖励不超过30万元;属于本办法实施后发生的,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举报人为事故单位员工或死者家属(父母、配偶、子女),且在事故发生后7日内举报的,按照以上标准给予2倍奖励,最高奖励标准同上。
二、安全生产培训举报奖励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未将《沧州市安全生产举报和奖励办法》以及国家、省、市有关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政策列入新上岗从业人员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和其他从业人员每年再培训的必修课,或培训时间不足2学时的,经举报查实,奖励金额按照该单位“应训而未训”或“应达而未达学时”的人员总数计算,奖励标准为1万元/人。最高奖励不超过10万元。
三、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标准
对举报危险化学品企业存在下列情形经核查属实的,奖励金额按照行政处罚金额的30%计算,最低不少于相应情形的奖励下限,最高不超过相应情形的奖励上限。
(一)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10万元至30万元:
1.未依法履行危险化学品安全许可手续擅自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活动。
2.拒不执行应急管理部门依法下达的责令企业停产停业指令,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明停暗不停”。
3.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没有安全设施设计或者安全设施设计未按照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擅自建设。
(二)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2万元至10万元:
1.将生产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2.化工企业未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活动。
3.企业明知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未执行应急管理部门下达的整改指令,不整改且不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故意隐瞒,依然“带病生产”。
4.未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
5.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未按规定装备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或未正常投入使用。
6.未按国家标准分区分类储存危险化学品或超量、超品种储存危险化学品或相互禁配物质混放混存。
7.在易燃易爆区域违规开展动火作业的。
8.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附件未正常投用。
9.液化烃、液氨、液氯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液化气体的充装未使用万向管道充装系统。
(三)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3千元至2万元:
1.危险化学品企业使用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承包商、供应商。
2.化工装置开停车未制定周密开停车方案及落实安全措施,未按照规定向属地应急管理部门报备。
3.危险化学品企业关闭、破坏直接关系生产安全的监控、报警、防护、救生设备设施或擅自停用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
4.未按照国家标准制定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有效执行。
5.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作业。
6.从业人员未经安全培训合格上岗作业。
7.管理人员指挥员工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情况下冒险作业、指挥员工擅自变更工艺和操作程序等违章指挥行为,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擅自拆除安全设施或造成安全设施失效等违章作业行为。
8.未建立外来人员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有效执行。
9.未建立交接班管理制度,交接班时未进行安全确认和安全交底。
10.危险化学品企业未建立充装管理制度和规程。
11.在役化工装置未经正规设计且未进行安全设计诊断。
12.使用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列出的工艺、设备。
13.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前,未编制试生产(使用)方案或未组织专家对试生产(使用)条件进行确认,擅自开展试生产(使用)的。
14.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新增产品、改变工艺技术对企业安全生产产生重大影响,未提出安全生产许可证变更的。
15.控制室或机柜间面向具有火灾、爆炸危险性装置一侧不满足国家标准关于防火防爆的要求。
16.具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粉尘爆炸危险性、中毒危险性的厂房(含装置或车间)和仓库内设置办公室、休息室、外操室、巡检室。
17.化工生产装置未按国家标准要求设置双重电源供电,自动化控制系统未设置不间断电源。
奖励情形由市应急管理局负责解释。
四、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标准
对举报烟花爆竹企业存在下列情形经核查属实的,奖励金额按照行政处罚金额的20%计算,最低不少于相应情形的奖励下限,最高不超过相应情形的奖励上限。
(一)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2万元至10万元:
1.未取得烟花爆竹安全许可擅自从事烟花爆竹生产活动。
2.拒不执行应急管理部门依法下达的责令企业停产停业指令,继续从事生产活动或“明停暗不停”。
(二)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3千元至2万元:
1.未取得烟花爆竹批发经营许可擅自从事烟花爆竹批发经营活动。
2.工(库)房实际作业人员数量超过核定人数。
3.工(库)房实际滞留、存储药量超过核定药量。
4.工(库)房内、外部安全距离不足,防护屏障缺失或者不符合要求。
5.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危险等级超许可范围或者生产使用违禁药物。
6.分包转包生产线、工房、库房组织生产经营。
7.一证多厂或者多股东各自独立组织生产经营。
8.零售点与居民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或者在零售场所使用明火。
奖励情形由市应急管理局负责解释。
五、工贸企业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标准
对举报工贸企业存在下列情形经核查属实的,奖励金额按照行政处罚金额的20%计算,最低不少于相应情形的奖励下限,最高不超过相应情形的奖励上限。
(一)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3千元至2万元:
冶金行业
1.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场所设置在铁水、钢水与液渣吊运影响的范围内。
2.吊运铁水、钢水与液渣起重机不符合冶金起重机的相关要求;炼钢厂在吊运重罐铁水、钢水或液渣时,未使用固定式龙门钩的铸造起重机,龙门钩横梁、耳轴销和吊钩、钢丝绳及其端头固定零件,未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未及时整改。
3.盛装铁水、钢水与液渣的罐(包、盆)等容器耳轴未按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定期进行探伤检测。
4.冶炼、熔炼、精炼生产区域的安全坑内及熔体泄漏、喷溅影响范围内存在积水,放置有易燃易爆物品。金属铸造、连铸、浇铸流程未设置铁水罐、钢水罐、溢流槽、中间溢流罐等高温熔融金属紧急排放和应急储存设施。
5.炉、窑、槽、罐类设备本体及附属设施未定期检查,出现严重焊缝开裂、腐蚀、破损、衬砖损坏、壳体发红及明显弯曲变形等未报修或报废,仍继续使用。
6.氧枪等水冷元件未配置出水温度与进出水流量差检测、报警装置及温度监测,未与炉体倾动、氧气开闭等联锁。
7.煤气柜建设在居民稠密区,未远离大型建筑、仓库、通信和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附属设备设施未按防火防爆要求配置防爆型设备;柜顶未设置防雷装置。
8.煤气区域的值班室、操作室等人员较集中的地方,未设置固定式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
9.高炉、转炉、加热炉、煤气柜、除尘器等设施的煤气管道未设置可靠隔离装置和吹扫设施。
10.煤气分配主管上支管引接处,未设置可靠的切断装置;车间内各类燃气管线,在车间入口未设置总管切断阀。
11.金属冶炼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依法经考核合格。
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行业领域
1.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或与居民区、员工宿舍、会议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距离不足。
2.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气体等易加剧爆炸危险的介质共用一套除尘系统,不同防火分区的除尘系统互联互通。
3.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采用泄爆、隔爆、惰化、抑爆等任一种控爆措施。
4.除尘系统采用正压吹送粉尘,且未采取可靠的防范点燃源的措施。
5.除尘系统采用粉尘沉降室除尘,或者采用干式巷道式构筑物作为除尘风道。
6.铝镁等金属粉尘及木质粉尘的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设置锁气卸灰装置。
7.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20区未使用防爆电气设备设施。在粉碎、研磨、造粒等易于产生机械点火源的工艺设备前,未按规范设置去除铁、石等异物的装置。
8.木制品加工企业,与砂光机连接的风管未规范设置火花探测报警装置。
9.未制定粉尘清扫制度,作业现场积尘未及时规范清理。
使用液氨制冷的行业领域
1.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生产场所的空调系统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系统。
2.快速冻结装置未设置在单独的作业间内,且作业间内作业人员数量超过9人。
(二)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3千元至1万元:
建材行业
1.水泥工厂煤磨袋式收尘器(或煤粉仓)未设置温度和一氧化碳监测,或未设置气体灭火装置。
2.水泥工厂筒型储存库人工清库作业外包给不具备高空作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承包方且作业前未进行风险分析。
3.燃气窑炉未设置燃气低压警报器和快速切断阀,或易燃易爆气体聚集区域未设置监测报警装置。
4.纤维制品三相电弧炉、电熔制品电炉,水冷构件泄漏。
5.进入筒型储库、磨机、破碎机、篦冷机、各种焙烧窑等有限空间作业时,未采取有效的防止电气设备意外启动、热气涌入等隔离防护措施。
6.玻璃窑炉、玻璃锡槽,水冷、风冷保护系统存在漏水、漏气,未设置监测报警装置。
机械行业
1.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场所设置在熔炼炉、熔融金属吊运和浇注影响范围内。
2.吊运熔融金属的起重机不符合冶金铸造起重机技术条件,或驱动装置中未设置两套制动器。吊运浇注包的龙门钩横梁、耳轴销和吊钩等零件,未进行定期探伤检查。
3.铸造熔炼炉炉底、炉坑及浇注坑等作业坑存在潮湿、积水状况,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4.铸造熔炼炉冷却水系统未配置温度、进出水流量检测报警装置,没有设置防止冷却水进入炉内的安全设施。
5.天然气(煤气)加热炉燃烧器操作部位未设置可燃气体泄漏报警装置,或燃烧系统未设置防突然熄火或点火失败的安全装置。
6.使用易燃易爆稀释剂(如天拿水)清洗设备设施,未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除集聚在地沟、地坑等有限空间内的可燃气体。
7.涂装调漆间和喷漆室未规范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和防爆电气设备设施。
轻工行业
1.食品制造企业涉及烘制、油炸等设施设备,未采取防过热自动报警切断装置和隔热防护措施。
2.白酒储存、勾兑场所未规范设置乙醇浓度检测报警装置。
3.纸浆制造、造纸企业使用水蒸气或明火直接加热钢瓶汽化液氯。
4.日用玻璃、陶瓷制造企业燃气窑炉未设燃气低压警报器和快速切断阀,或易燃易爆气体聚集区域未设置监测报警装置。
5.日用玻璃制造企业炉、窑类设备本体及附属设施出现开裂、腐蚀、破损、衬砖损坏、壳体发红及明显弯曲变形。
6.喷涂车间、调漆间未规范设置通风装置和防爆电气设备设施。
纺织行业
1.纱、线、织物加工的烧毛、开幅、烘干等热定型工艺的汽化室、燃气贮罐、储油罐、热媒炉等未与生产加工、人员密集场所明确分开或单独设置。
2.保险粉、双氧水、亚氯酸钠、雕白粉(吊白块)等危险品与禁忌物料混合贮存的;保险粉露天堆放,或储存场所未采取防水、防潮等措施。
奖励情形由市应急管理局负责解释。
六、油气管道举报奖励标准
对举报危害油气管道生产安全的下列情形,经核查属实的,奖励金额按照行政处罚金额的20%计算,最低不少于相应情形的奖励下限,最高不超过相应情形的奖励上限。
(一)举报并查实管道企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1万元至5万元:
1.未依法对管道进行巡护、检测和维修。
2.对不符合安全使用条件的管道未及时更新、改造或者停止使用。
3.未依法设置、修复或者更新有关管道标志。
4.未依法将管道竣工测量图报人民政府主管管道保护工作的部门备案。
5.未制定本企业管道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未将本企业管道事故应急预案报人民政府主管管道保护工作的部门备案。
6.发生管道事故、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事故危害。
7.未对停止运行、封存、报废的管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8.未配备抢险救援人员和设备,定期进行管道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二)举报并查实单位或个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涉及单位的违法行为奖励5千元至5万元,涉及个人的违法行为奖励200元至2千元:
1.违规在管道附属设施上方架设电力线路、通信线路或者在管道保护范围内工程挖掘、工程钻探、采矿。
2.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五米地域范围内种植乔木、灌木、藤类、芦苇、竹子或者其他根系深达管道埋设部位可能损坏管道防腐层的深根植物。
3.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五米地域范围内,取土、采石、用火、堆放重物、排放腐蚀性物质、使用机械工具进行挖掘施工。
4.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五米地域范围内,挖塘、修渠、修晒场、修建水产养殖场、建温室、建家畜棚圈、建房以及修建其他建筑物、构筑物。
5.在穿越河流的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五百米地域范围内,抛锚、拖锚、挖砂、挖泥、采石、水下爆破的行为。
6.在管道专用隧道中心线两侧各一千米地域范围内采石、采矿、爆破的行为。
(三)举报并查实单位或个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200元至1千元:
1.擅自开启、关闭管道阀门。
2.移动、毁损、涂改管道标志。
3.在埋地管道上方巡查便道上行驶重型车辆。
4.在地面管道线路、架空管道线路和管桥上行走或者放置重物。
5.阻碍依法进行的管道建设。
奖励情形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
七、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举报奖励标准
对举报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存在下列情形经核查属实的,奖励金额按照行政处罚金额的30%计算,最低不少于相应情形的奖励下限,最高不超过相应情形的奖励上限。
(一)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10万元至30万元:
1.企业存在超员、超量、超时、超产行为的。
2.证照不齐,超许可范围,安全评价、评估结论为不合格的。
3.未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安全管理机构的。
(二)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5万元至10万元:
1.现场混装炸药地面站内制造包装工业炸药的。
2.正常生产的民爆生产工库房安全距离范围内进行施工作业。
3.重载民用爆炸物品专用车停放在无防护场地内的,或虽停放在防护土堤内但危险品总量大于设计定量的(当与库房在同一防护土堤内时,药量应合并计算)。
(三)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2万元至5万元:
1.生产、储存设施现场与总平面布置图、区域位置图、工艺设备布置图及安全评价报告不一致的。
2.采用的工艺技术及装备发生重大变化尚未组织鉴定或安全论证的。
3.0类设备(含装药机和现场混装车输送泵)超过安全使用年限且未经鉴定合格的;或达到安全使用年限经设备提供方或有资质的检测机构验证符合安全运行条件后,继续使用超过5年的。
(四)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3千元至2万元:
1.民爆物品、氧化剂、剧毒原材料存放不符合“专库、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出入库核查、登记制度”要求的情况。
2.危险品总库库房、仓库内有废品、过期产品、试验品、收缴产品与合格产品混存的情况;在雷管库内拆箱、分发作业的情况。
奖励情形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
八、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举报奖励标准
对举报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存在下列情形经核查属实的,奖励金额按照行政处罚金额的20%计算,最低不少于相应情形的奖励下限,最高不超过相应情形的奖励上限。
(一)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10万元至30万元:
1.持过期采矿许可证开采的。
2.存在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的。
(二)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5万元至10万元:
以探代采的。
(三)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2万元至5万元:
1.超出有效勘查许可证的勘查范围实施勘查的。
2.无证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
奖励情形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解释。
九、房屋市政施工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标准
对举报房屋市政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存在下列情形经核查属实的,奖励金额按照行政处罚金额的20%计算,最低不少于相应情形的奖励下限,最高不超过相应情形的奖励上限。
(一)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2万元至10万元:
1.建筑施工企业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或以其他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或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的。
2.建筑施工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从事建筑施工活动,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施工的,未按照建设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的。
3.建设单位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的,要求施工单位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的,将拆除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的。
4.监理单位未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的,未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的,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的。
(二)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1万元至2万元:
1.施工单位未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对从业人员、被派遣劳动者、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
2.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上岗作业的。
3.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安装、拆卸单位未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的,未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的。
(三)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3千元至1万元:
1.施工单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需要持证上岗的现场管理人员未取得证书上岗的,未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2.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时未安排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监督的,未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的,未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或者擅自修改专项施工方案的,未按照规定组织危大工程验收的。
3.监理单位未对危大工程施工实施专项巡视检查的,未按照规定参与组织危大工程验收的。
4.未按照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及安全操作规程组织安装、拆卸作业的。
5.设计单位未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涉及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和环节,未提出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的意见的。
奖励情形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解释。
十、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举报奖励标准
对举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存在下列情形经核查属实的,奖励金额按照行政处罚金额的20%计算,最低不少于相应情形的奖励下限,最高不超过相应情形的奖励上限。
(一)举报并查实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奖励6千元至6万元:
1.依法应当进行消防设计审查的建设工程,未经依法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2.依法应当进行消防验收的建设工程,未经消防验收或者